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面
青岛市大沽河管理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
2015-01-28
浏览次数:
32545
次 字号:
大 中 小 双击自动滚屏
课题组成员
组 长:袁宪新 于升峰
成 员:刘海波 肖 强 张卓群 舒飞涛 姜 铭
专家组成员:邵卫强 王志宪 罗福凯 于诰方 荀志远 陈 燕
前 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流作为水源载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河流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河流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成为资源、生态、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政府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其中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保障,也是水利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之一。2011年中央1号文件将水利建设上升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要求在投入机制、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
青岛市从2012年2月起实施了大沽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历时2年、耗资百亿,是青岛市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大沽河被定位为青岛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旅游休闲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生态农业聚集带、滨河特色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由于历史原因,大沽河一直按流经的行政区域实行分散式管理,综合治理完成后,由于区域间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将面临管护标准无法统一、财政管护资金压力巨大、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低等许多现实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大沽河流域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以上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现行管理体制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大沽河流域资源与生态的永续利用,应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探索从体制入手进行河流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在这种背景下,青岛市财政局联合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针对大沽河综合治理后管理模式进行专项研究。
报告分析了国际前沿的河流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比较了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两种模式的利弊;重点分析了河流流域集中管理这一国际成功模式及其典型案例;测算了大沽河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管护成本与效益;设计了大沽河集中式管理体制构架和流域资源资产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青岛市大沽河管理局、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也参与了本课题研究,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这是我市首次针对辖区内河流的管理模式及政府投入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与建议当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社会各界批评指正并多提宝贵意见。
青岛市财政局
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青岛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二〇一四年六月
